2011年4月,学校由“河南省卫生学校”升格为“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完成了从中专办学层次向大专办学层次的转变。升格以来的十四年,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十四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十四年,是厚积薄发、破茧成蝶的十四年。这十四年,历届党委班子和全校师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锚定“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定位,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抢抓“职教二十条”政策机遇,实施“双高计划”建设,用非常之力、施果敢之策,做成了许多实事大事,办好了许多喜事盛事,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实现新提升。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河南省“双高工程”建设院校等4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被列入“十四五”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院校清单,为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河护答卷”。
(一)党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办学治校一切行动中。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等活动;建立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持续提升,发展党员1380人,设立34个党支部中,获省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2项。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中层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8岁,激发了干事创业动力。统战、群团、离退休等工作富有成效,获评省统战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学校纪委工作方法在省纪委监委网站宣传推广,获评省清廉学校创建行动示范校培树单位。


(二)思想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加强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了校史馆、党史馆、医道文化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了南丁格尔广场和梅庚年广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梅庚年精神研究中心,与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与新华网联合建立课程思政教研中心;“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获批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涌现出一批以靳金梓同学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6支宣讲队入选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队,4名同学入选省级青马班;1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三)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2011年升格以后,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新增用地127.5亩,完成中华路校区南院区整体规划,20个月建成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15栋单体建筑及道路管网建设,后陆续启动医技楼和多功能厅建设,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总投入资金3.9亿元。2021年中华路校区北院区开征地260亩,整体规划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资金2.2亿元,3栋学生宿舍、1栋实训楼和1栋后勤服务用房将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2024年又争取到中央预算内8000万元资金,用于医学技术实训楼和临床医学实训楼建设,已进入设计规划阶段。升格以来,持续加强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建成182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4亿元。图书馆藏书增加21万册。建成办公服务高度集成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学校年收入由不足5千万增加到2.4亿元。


(四)内部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实现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飞跃。构建现代高职院校治理新格局,制定学校章程,明确办学定位,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各类管理制度130余项。由“三系三部”逐步发展为“六系两部一院两所”,持续完善院系二级管理运行机制,激发二级系部办学活力。实施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教职工薪酬福利水平。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持续完善考核办法,构建目标清晰、权责明确、评价科学的考评机制。

(五)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奖2项,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8本教材入选“十四五”国家和省规划教材,4本教材被评为省职业教育优质教材。专业建设持续优化,构建5大特色专业群,护理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专业(方向)增至35个,其中,国家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示范性骨干专业2个、示范性新兴专业1个。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创新“1+1+1”人才培养模式,与25家三甲医院联合培养7321名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拓展至209家,获批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与翔宇医疗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技能竞赛成果丰硕,5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一等奖(金奖)2项、二等奖3项,获省级技能竞赛奖励100余项,“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获省级奖项28项。实训基地建设持续增强,创建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4个,获批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招生规模稳步提升,大专年招生人数由700人增长到5000人,生源地区达到16个省(区、市),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六)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量,招聘引进人才433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6人、硕士研究生314人,引进培养博士13名,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势明显,学校办学活力持续增强。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建梯队、育名师、出成果、促发展”的建设思路,实施“双带头人”工程,选拔22名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组建首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打造“双师型”队伍,通过教育厅“双师型”教师认定226人,建立首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抓好分类激励,铺设人才发展的“多赛道”,加大对校外各类荣誉(人才称号)、高水平教学类成果等比赛的奖励,2023-2024年发放奖金240万元。教师荣誉成果丰硕,先后有近百名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优秀专家、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200余项。


(七)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构建“四位一体”科研创新体系,做好科研平台建设、学术成果产出、知识产权创造及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各项核心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术产出量质齐升,承担市厅级及以上科研课题339项,获科研成果奖260项;发表论文3107篇,其中核心及以上177篇。学术荣誉实现突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强。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105项。组建省部级校企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发中心2个。
(八)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坚持“融入地方、同频共振、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打造“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高地,被省教育厅选定为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牵头单位,获批老年照护、母婴护理等4个1+X证书试点院校,为全省培训师资956人次,培训学员9182人次。持续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构建“培训+认证+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与安阳市共建“消防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和“养老护理康复培训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生命健康馆被认定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市中小学生近5000人次。3年疫情防控中,1500人次专业教师参加高新区核酸采样与检测。赋能乡村振兴,选派5名干部常驻南田村、高坪镇、李堤村开展扶贫、乡村振兴帮扶和灾后重建工作。
(九)对外合作交流深入拓展
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以“河南护理”国际化为战略支点,打造“一带一路”护理教育高地,开设英、日、德等3个语种护理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外语特长护理人才3000余名。构建“双循环”合作平台,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合作举办的护理专业专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入课程资源,合作开发双语教材3部;与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合作举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通过,2025年正式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