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牢固树立政治观念,在完善体制机制、打造服务队伍、强化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奋力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新双高建设。
一、理论铸魂 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持续创新新时代育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创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精讲队伍,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和梅庚年精神宣讲团,加大红旗旗精神红色谱系学习教育宣传;以安阳市红色历史文化景点的实践为主要活动内容,开展以“缅怀梅庚年烈士清明祭扫”为主题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共建研学基地,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红色筑基 思想领航
党支部构建"党建+思政"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周末理论大讲堂、学习强国、校园活动为抓手,以“第一议题”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讲党课的制度等制度为保障,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以校园活动为平台,使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工作在共享平台上互利共生、相辅相成。
党支部“传党声 养政气”入选学校首批“一支一品”培育项目,盘活党建和思政课的内生动力。持续做好“思政微课堂”“党史我来讲”等思政教育项目,形成矩阵式传播合力的宣传新阵地,都能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深耕教学 提升素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以“红色引擎”驱动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在“以赛促教、教研相长”理念指导下,党支部构建起“党建+教学+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教师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河南省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荣誉21项,其中陈方老师连续斩获全国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教学骨干称号,创下省内同类院校最佳战绩。深耕教学改革,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形成1支特色鲜明的教学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成果斐然,近十年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项目20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曹婕、董青、常莎等教学能手,培养出河南省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竞赛暨学生素养展示活动优秀指导老师,教学案例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资源库,开发《德法兼济树廉政》等省高校廉洁教育优秀案例。2021年以来,教师团队在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率达100%,形成“人人有专长、课课出精品”的育人格局,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了鲜活经验。
四、思政工程 薪火相传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改革,构建“行走的思政课”立体化育人体系。创新打造“基地+项目+活动”三维实践矩阵,建成安阳市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红旗渠纪念馆、驼人集团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年均开展“沉浸式”思政实践教学10余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获2023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穿越三千年”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学项目入选第六届河南省“出彩中原”重点社会实践工程。引入“解放天津”红色剧本杀创新课程,组织师生开展“擦亮丰碑”英烈故事讲述;创作《豫见跃进渠》《二十大我来说》等系列微视频;构建校史馆-党史馆-医道馆-生命健康馆“四位一体”研学体系,开展“党史我来讲”专题活动;与翔宇医疗等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医德医风等研究项目。通过“理论讲授+情景体验+项目实践”的创新路径,形成“课堂有温度、实践有深度、育人有厚度”的特色育人模式。